嘉明牧場大開箱!半世紀的牛舍,繼續孕育年輕牧場專業人才

雲林崙背是台灣第一個酪農專業區,民國 62 年,家家戶戶從 6 頭牛開始,當年 6 歲的昭嘉大哥,家裡也是第一代養牛戶。

昭嘉大哥和父親這對父子,是勇敢創新的先行者,在相對保守的酪農業,闖出很多的「第一」,像是在那個牧場經營勉強損益兩平的年代,父親破天荒、開先例聘請獸醫協助繁殖、營養,而昭嘉大哥則搶先投資各種的自動化設備,包含全崙背第一台飼草混拌車、電腦榨乳機等,也因為乳品質、乳量屢次在當地名列前茅,大家從一開始被冷嘲熱諷,漸漸變成爭相學習。

兩代用心經營牧場,奠定嘉明穩固的體質,現在更因為一群年輕夥伴的加入,有全新進展!不僅再次升級硬體設備、牛舍動線,更導入學習、管理制度等軟實力,讓傳統家庭式的農業,漸漸的有企業的思維,相信這裡是孕育更多年輕牧場專業人才的搖籃,因為年輕人來了,產業希望就來了!

當車子開進民智路,兩邊座落大小的乳牛牧場,有的是紅磚砌成經營半世紀的古樸老牛舍,也有的是白鐵鋼骨新建的現代化牛舍,或者像是「嘉明牧場」新舊參半,既充滿歷史感又注入新活水、新氣象!

嘉明牧場開箱大解密

嘉明牧場空拍圖

嘉明牧場座落在雲林崙背酪農區的中後段(白色框框的那一塊,認真看!),一整條明智路左右兩側大大小小林立的牧場,一戶靠著一戶,隔壁家的乳牛還可以互相 say hi~

昭嘉大哥聊起童年街坊鄰居、家家戶戶都養牛的生活,「那時候沒電視、沒手機,中午大家都會到村的大樹下乘涼、聊天,等下午三點半,再各自回自己的牧場工作。」彷彿看到一部泛黃的黑白電影,還摻著牛糞與青草味🌱

這張照片是許慶良牧場東森哥用空拍機拍的,每年的 5~6 月,雲林崙背的稻田翩翩起舞,插在農田間的牧場,顯得格外綠意盎然。

草房+女牛舍​

還沒分娩過的牛叫做「女牛」,這些少女們充滿活力和好奇心,時不時在牛舍裡像是開派對一樣奔跑、蹦跳,所以需要室內、室外更大的空間讓他們放電~

乳牛媽媽牛舍:新舊參半的建築,考驗牧場夥伴的機動性

生過寶寶的乳牛媽媽會開始泌乳,因為每天早晚都需要擠奶,所以需要住在距離榨乳是最近的牛舍。這時比起女牛,乳牛媽媽需要的是更舒適、通風、陰涼的牛舍,讓她們可以在吃完草後,安靜、悠閒的坐臥在軟墊上,細細的反芻、把營養轉換進牛乳裡。照片中前面是新建的牛舍,挑高的屋頂和大型吊扇,增加牛舍內的通風性。照片後方可以看到嘉明牧場最早期的紅磚牛舍,被保留下來的這一小面牆,刻畫了半個世紀的養牛痕跡,見證了嘉明牧場的每一步。這樣新舊參半、拼接式的牧場,動線上錯綜複雜,工作起來更考驗夥伴們的機動性,幸好嘉明牧場團隊各個都是好身手!

牛寶寶草原區:小牛鍛鍊腿力的遊樂場

嘉明牧場有一區戶外草皮,在天氣好時會讓小牛在這裡自由的走跳,累了還可以進到小牛屋休息,怎麼看都覺得很像幼稚園的遊樂區(是不是要擺一組溜滑梯和盪鞦韆?🤣)。

小牛在小時候多活動,會有助於腿部的健康,長大後,才有健壯的腿可以支撐豐腴的身體!太陽下的小牛,毛色亮亮的,特別可愛😍

牛寶寶室內區:木屑與高床提高牛犢存活率

剛出生的小牛特別敏感,需要悉心照顧、觀察,嘉明牧場鋪設木屑區讓剛出生的小牛在這裡適應,等一兩天腳蹄長硬了才會上到獨立高床。
小牛在斷奶前需要住在一格格分開的高床,避免疾病互相傳染,同時也確保每一頭小牛都有確實喝到足夠的奶!

牧場臨路收乳區​

榨乳室的管線直接連結到乳桶,每天新鮮榨好的奶,會在乳桶裡冷卻等待乳車來收乳。乳車大哥熟練的把新鮮的生乳抽進乳車裡,全程低溫送到加工廠,所以說這裡也算是牧場的碼頭,讓鮮奶從牧場出發送到大家得手上。
有沒有看到「嘉明牧場」的招牌好像哪裡不太一樣,嘉明牧場本名叫做「嘉銘牧場」,是昭嘉大哥和大兒子的名字組成的,當初要生產嘉明鮮乳時,經過某高人指點:覺得鮮奶是液體,名字裡有「金」字邊比較不適合,於是換成「明」音同字不同,是不是一段可愛的小插曲~~~
照片中乳車的左右兩側都是嘉明牧場,因為嘉明牧場被明智路分成兩邊,有時候乳牛要移群,還要遷徙過馬路~

紅磚牆牛舍:嘉明牧場走過半世紀的痕跡

斑斕的紅磚,是嘉明牧場走過半世紀的痕跡。我很喜歡這個角落,好像可以看到昭嘉大哥、父親一起打拼的背影。但牧場新夥伴們很頭痛,因為古老的牛舍有建放草槽,需要人工放草,無法用現在的自動放草機🥲

榨乳室:過去崙背酪農區第一台與電腦連線的榨乳機

照片中三個女孩是嘉明牧場先在的榨乳室扛壩子,每天幫大家把關嘉明鮮乳,在充滿歷史感的榨乳室有這麼青春的身影,真的是讓人覺得充滿希望!別小看這個榨乳室,昭嘉大哥可是用了當年的天價投資崙背酪農區第一台可以與電腦連線的榨乳機,在那個年代是最飛遜的~

——

延伸閱讀|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